《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充分贯彻和体现了重大主题教育指南的要求,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操作手册”。从设计角度来看,它遵循了融“培根铸魂”于“启智增慧”的逻辑,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增值”为旨归,构建了逐级下沉的课程思政...
教师交流轮岗是缩小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了解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中的自愿型政策工具、强制型政策工具和混合型政策工具的运用现状,探究不同政策工具运用对教师交流轮岗成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教师交流轮岗成效较好,近七成教师认为...
在人们大谈特谈“双循环”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之时,研究界理性地研判其影响进而避免不必要的盲动,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行稳致远。“双循环”与高等教育由于存在创新与发展上的功能嵌合与需求互补,因而两者具有互动的基础与动力。“双循环”或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资源配置及人才培养格局等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但“双循环”对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实然影响较为有限。究其因,从关系视角看,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是绝对的、简单的线性关系;从历史视角看,路径依赖迟滞“双循环”对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影响进程;从系统视角看,当下尚缺乏变革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充要条件。
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逐渐深入,课程思政源流、内在机理、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日渐清晰;实践探索快速推进,课程思政制度机制建设、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构建趋于体系化,部分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向前发展,需要在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建设、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研发、“同向同行”机制建设等层面实现突破,并系统解决课程与教学创新、教师发展、教学资源系统建构等焦点问题。因此,要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实现突破与超越:坚持系统思维,深入探析课程思政内涵;超越孤立思维,构建课程思政三重逻辑互动框架;基于认证思维,系统突破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教育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教育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国家努力服务于教育进步,呈现出 “双服务”的总体特征,在世界视域中形成了 “国家主导下的追赶—超越型”教育改革模式。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教育改革逐渐从管理思维转为治理思维,经过多次研讨和实践验证,逐步澄清了教育的本质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学理支撑。
长期以来,超负荷工作已成英国教师 “常态”。超负荷工作对教师身心健康、专业情感、教学投入、专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降低了教师职业吸引力,影响了教师招录和留用。英国于 21 世纪初开始 “减负”行动,经过 20 年努力,“减负”成效渐显。该行动基于 “系统调查—循证探索—经验推广”的路线,将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实践探索相结合,形成了政策制度改革、“校本”探索、教师素养提升与人力资源补充的 “合力”。 对我国教师 “减负”的启是: “减负”需立足系统思考,制度 “减负”与行动 “减负”相结合,管理部门与学校和教师要形成 “合力”。
教师与道德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结,但屡屡发生的恶性师德事件使教师道德陷入无法克服的困境 之中。一般而言,我们倾向于对师德问题进行“道德”的理解,从而用“道德方案”寻求问题的解决。然而,无论是制度的力量,亦或是教师个体的道德良知,都难以在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师德状况。我们无法单独依靠“道 德”走出因“伦理”之荡所引发的师德困境,只有“伦理”的观点才能为教师道德提供价值合理性的终极根据。 但普遍性的伦理需要通过个体化的道德来获得其现实的形式,也就是说,当前师穗问题既不能单纯地求助于道德,也不能单纯地求助于伦理,伦理优先、“伦理一道德"一体的精神哲学之路才是师德重建的应然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