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领导 > 正文

学院领导

王佳佳院长

分管工作: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科建设、科研、人事人才、财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

研究方向:政府理论

邮箱:wangj126@126.com

电话:0511- 88791153

简历:王佳佳,男,河南焦作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江苏社科优青、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分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高校教育管理》杂志(CSSCI)副主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CSSCI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荣获“江苏大学优秀教师”“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教育经历:
1. 2013.8—2014.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2. 2007.9—2010.7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3. 2005.9-2007.7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提前攻博;
4. 2001.9-2005.7  防空兵指挥学院,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主讲课程:中学教育基础(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教育社会学
教育研究方法论
科研项目:主持课题:
1.“大科学”时代教育科研的组织机制与变革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2024—  );
2. 基于“有组织科研”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体系变革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2024—  );
3.“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的系统性重构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2—  );
4.基于多维协同的综合性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24—  );
5. 中国“在家上学”的教育实践与监管政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2016—2021);
6. 当代西方国家“在家上学”运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11-2014);
7.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视域下家长教育舆情的监控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5—2018);
8. 我国“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问题、政策问题与法律问题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2019);
9. 苏州市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运行状况调查研究,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课题(2016—2017);
10. 大数据时代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2015—2017);
10.“双减”政策下家长的教育转向与行动逻辑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暨精品课题(2022—2024);
11. 美国教育科研资助体制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2013—2016);
12. 当代西方国家“在家上学”运动及对江苏省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启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2011-2012);
13. 高考制度的舆情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1-2013);
14.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江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课题(2022—2022);
15. 高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制度研究,江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2013—2015)。
论文著作:1. 王佳佳,王意萌. 美国家长组织参与教育改革的路向偏差及其匡正[J]. 全球教育展望,2024(3);
2. 王佳佳,杜赫娜. 从竞争到共生: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22 (17);
3. 王佳佳,胡甜. 美国虚拟特许学校的运行机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19(8);
4. 王佳佳,韦珠祎. 非学校化教育40年:从改革理想到教育实践[J]. 外国教育研究,2019(1);
5. 王佳佳,高若瑜. 教育改革中的模式崇拜及其超越[J]. 高等教育研究,2018(12);
6. 王佳佳,高若瑜,杨春梅. 大学教学质量排名的价值导向偏差及其匡正[J]. 高校教育管理,2017(6);
7. 王佳佳. 美国“家庭学校”的教师资质问题论争及其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1);
8. 王佳佳,刘涛. 教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决策的可能性及其实现[J]. 中国教育学刊,2015(3);
9. 王佳佳,万姝. 美国“教师进步项目”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14(11);
10. 刘涛,王佳佳,张丹,范国睿. 艰难的前行:美国学校选择的理念.政策与价值[J]. 全球教育展望,2013(10);
11. 王佳佳. 美国“在家上学”运动与高校的应对[J]. 复旦教育论坛,2012(3);
12. 王佳佳. 美国“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之争[J]. 外国教育研究,2012(1);
13. 王佳佳. 当代西方国家“家庭学校”监管之争[J]. 外国教育研究,2011(9);
14. 王佳佳. 论创造力发展的教育价值导向[J]. 南京社会科学,2011(7);
15. 王佳佳. “为美国而教”:教师教育解制路径的成功范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11(4);
16. 王佳佳, 王文倩. 美国“在家上学”现象动因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11(4);
17. 王佳佳. 美国学校董事会成员伦理规范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09(8);
18. 王佳佳,鞠玉翠. 美国教师教育市场化模式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9(7);
19. 王佳佳. 也论“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困境——以“卡潘/盖洛普”对公立学校的民意调查为例[J]. 教育科学,2009(2);
20. 王佳佳,鞠玉翠. 美国教师教育市场化模式启用动因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8(9);
21. 王佳佳. 大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J]. 江苏高教,2010(2);
22. 鞠玉翠,王佳佳. 教育的民间公平观[J]. 全球教育展望,2007(1);
23. 鞠玉翠,王佳佳. 美国教育市场化影响下的教师分层趋势评析[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1),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24. 杨春梅,孙程程,王佳佳. 树立三位一体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观[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23);
25. 郭钰鑫,王佳佳.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角色重构与实现路径[J]. 教育参考,2024(6): 33-37;
26. 王佳佳,郭钰鑫. “双减”政策下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J]. 教育学术月刊,2024(5): 66-72;
27. 王佳佳,陶琦. 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服务的法律规制及其实现——基于10省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文本分析[J]. 教育探索,2021(8);
28. 王佳佳,高雅. 教育语言的规范性问题及其化解——以“在家上学”的概念为例[J]. 教育探索,2020(5);
29. 王斌,王佳佳. 台湾地区偏乡学校向实验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20(1),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教育学文摘)全文转载;
30. 王佳佳,喻宇轩. 家长委员会的立场迷失与回归[J]. 当代教育科学,2019(6);
31. 王佳佳,王斌,武翠红. 中国“在家上学”发展的新动向[A]. //杨东平.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2. 王斌,王佳佳. 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职能定位问题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8(5);
33. 王佳佳. 论教育研究中的利益[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
34. 王佳佳,单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学与学习中心述评[J]. 教育评论,2017(1);
35. 王斌,王佳佳. 中小学家委会:想说爱你不容易[J]. 中小学管理,2017(7);
36. 李希茜,王佳佳. 家长委员会中家长角色偏差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7(12);
37. 王佳佳.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市场取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3);
38. 朱瑶,王佳佳. 我国“在家上学”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缺失及其应对[J]. 教育探索,2016(8);
39. 王佳佳,刘涛,张丹. 美国“在家上学”运动与公立学校的应对[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7);
40. 王佳佳,朱瑶. 中美“在家上学”的课程内容差异评析[J]. 教育评论,2015(11);
41. 万姝,王佳佳. 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争议与反思[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42. 万姝,王佳佳. 公开评价改变高校教学:美国“评师网”的实施与影响[J]. 教育评论,2015(8);
43. 万姝,王佳佳. 大学排名与高校教学地位之殇[J]. 当代教育科学,2015(19);
44. 王佳佳,范明. 高考改革进程中的民意[J]. 现代教育管理,2013(5);
45. 王佳佳. 美国“家庭学校”合法化进程评析[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46. 王佳佳. 也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J]. 现代教育管理,2010(3);
47. 王佳佳. 论教师的知识分子责任[J]. 当代教育科学,2009(1);
48. 王佳佳,鞠玉翠. 美国教师教育市场化模式的困境[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5);
49. Ho M K. 高等教育课程与全球化[J]. 王佳佳,译. 高校教育管理,2012(3);
50. 王佳佳,王文倩. 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研究综述[J]. 教育导刊,2011(8);
51. 王佳佳. 新工具需要新思维[J]. 中国德育,2015(10).
52. 王佳佳,王意萌. 优化制度设计,发挥家委会正面作用[J]. 教育家,2021(12): 20-21.
53. 王佳佳. 学术、思维与生活——深切缅怀恩师陆有铨先生[J]. 生活教育,2021(6).
54. 王佳佳. 道德教育的前提性反思[J]. 中国德育,2010(1),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55. [美]威廉·J·布尚,约翰·A·麦克尼. 美国公众大声疾呼:教育者和决策者在听我们的声音吗?[J]. 王佳佳,译. 教育政策观察,2012年;
56. 王佳佳,温玲. 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产生的合理性看美国教师教育认证的发展趋势[J]. 世界教育信息,2007(9);
57. 王佳佳. 论追求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代价[J]. 基础教育,2009(9)。
出版著作:
1. 王佳佳,等. 从古代私塾到未来学校:中国“在家上学”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
2. 王佳佳. 远离学校的教育:当代西方国家“在家上学”运动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王佳佳.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福禄培尔[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4. 鞠玉翠,王佳佳. 中学危机管理实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 范国睿,刘涛,王佳佳. 美国公众眼中的公立学校[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 [美]约翰·E. 孔斯,史蒂芬·D. 休格曼. 教育选择:家庭的权利与责任[M]. 王佳佳,程接力,韦珠祎,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 [美]道格·莱莫夫. 教无不胜[M]. 王佳佳,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 [美]保罗·E. 彼得森. 平等与自由:学校选择的未来[M]. 刘涛,王佳佳,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9. [美]Linda Darling-Hammond. 有力的教师教育:来自杰出项目的经验[M]. 鞠玉翠,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参与翻译4章)
10. [瑞典]芭芭拉·查尔尼娅维斯卡.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M]. 鞠玉翠,等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参与翻译4章)
11. [美]瑾·克兰迪宁. 叙事探究:焦点话题与应用领域[M]. 鞠玉翠,等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参与翻译3章)
12. [美]瑾·克兰迪宁. 叙事探究:原理、技术与实例[M]. 鞠玉翠,等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参与翻译2章)
13. [美]教育周刊. 奥巴马的教育蓝图[M]. 范国睿,主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参与翻译1章)
14. 李晓波,等. 教师专业伦理精神与道德修养[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 (参与撰写1章)
兼职与荣誉:学术兼职:
1.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分会理事;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3. 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4.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5. 《高校教育管理》(CSSCI)杂志副主编。
          获得荣誉:
1. 2019年江苏社科优青;
2. 2017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3. 2021年镇江市“金山文化优青”;
4. 2024年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5. 2023年江苏大学青年岗位能手;
6. 2018年江苏大学先进工作者;
7. 2015年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8. 2012年江苏大学优秀教师;
9. 2012年江苏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对象;
10. 2009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
11. 2007—2008学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
12. 2008—200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
13. 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
获奖情况:1. 《教育改革中的模式崇拜及其超越》,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 《“非学校化”教育40年:从改革理想到教育实践》,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 《远离学校的教育:当代西方国家“在家上学”运动研究》,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4. 《高考改革进程中的民意》,获镇江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上一条:卜广庆 下一条:张云

关闭

电话:0511-88790665(院办) 0511-88791127(招生)

邮箱:jsjy@ujs.edu.cn

邮编:212013

版权所有 2025 ©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