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立足课程思政教学总目标,遵循“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路线。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单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路线。课程思政的内容开发,应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为目标,遵循“上行—下行”复合路线。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设计,要针对不同主题和课型确定教学方法,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应以“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从融入通道、方式、调控方法等方面着眼。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的开展,应立足学生发展,以过程评价为主,侧重质性评价和描述评价,并通过评价来改进教学。
中国大学课程体系受欧美国家大学课程变革的影响而不断演进,总体上呈现出“跟跑”的依附特征并凸现出一些弊端:对相互冲突的价值主题和合不够,课程体系目标与取向显有偏失;课程统整迟滞、存有误区,课程内容割裂和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僵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不力...
教师法定见习制度是英格兰一项重要教师教育制度,该制度兼具对初获资格的新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训练和从中进行合格教师甄选的双重功能。对资格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训练是法定见习制度的主要功能,其特点和优点有 :注重长时段(三学期)的教师教学能力养成 ...
自信的缺失与自我关照的不足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中的痼疾,也是阻碍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基于对"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解、对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互动逻辑的系统把握、对师范教育发展历史及现实的深入分析、对师范教育发展国内外态势的全面了解,全面贯彻教育自信的要求,凸显对自我的关照,从发展心理、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
自信的缺失与自我关照的不足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中的痼疾,也是阻碍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基于对"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解、对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互动逻辑的系统把握、对师范教育发展历史及现实的深入分析、对师范教育发展国内外态势的全面了解,全面贯彻教育自信的要求,凸显对自我的关照,从发展心理、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
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对基础教育的侵越和干扰,从学校教学常规、教师队伍建设和招生评价等 方面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 类 “公共牧场”蕴藏的暴利,成为侵越和干扰的最 大诱因; 监管体系的乏力,客观上纵容了侵越和干扰行为; 家长、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 “合谋”,助推 了侵越和干扰行为。系统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侵越与干扰现象,需建立科学的监管组织体系,解决谁来管 的问题; 从系统立规和督促循规两个角度,消除侵越与干扰的利益 “诱因”,并督促校外培训机构恪守 行业规范,解决如何管的问题; 切断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利益接口并建立新的对接模式,结合对校外 培训机构、学校、家长的系统教育,推动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和谐互动,以解决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经济转型的迫切希望,社会多方利益诉求的整合以及职业教育为民众所提供的教育机会是香港 地区职业教育多元共治的实施背景。香港以职学计划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导,推行基于政府、产业界、职业教育机构和学员四方共治的治理实践,即政府的统筹引导、产业界的深度介入、职业 教育机构的关系建构、学员的双重身份参与。 其在功能上为中低收入者子女的社会流动提供新 的平台,提升了政府形象,增强了与产业界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学员的受益面受限等效力不足问题。内地可借鉴其经验,激活民众需求并增强参与意愿,发挥政府引导 作用,因地制宜地推进职业教育机构集团化,使产业界深度参与建构“职学”融通的课程体系,从 而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的 四十年。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德育理论研究在各个时期都有明确的主题与之相适应,四十年来 德育研究主题的嬗变大体上遵循科学化研究-现代化研究-人性化研究-生活化研究的逻辑。每个研究主题都取 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德育理论多元发展的特征。全面梳理、考察分析与反思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发 展历程,对于丰富发展德育理论、改善德育实践和今后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教育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 改造,而不断提升个体教养,最终使儿童获得精神气质的内在转变。伦理实体是儿童获得教养的环境,家庭、学校 和国家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家庭是天然的教育伦理实体,它以爱为基本的精神规定,在家庭中,儿童逐步将家 庭的伦理精神转化自我的习惯性意向。但家庭的自私本性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学校作为一 个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伦理性的结合,它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伦理性实体。“解放”是学校教育的精神规定, 它通过解放塑造有教养的个体。但学校并不能完成现实公民的塑造,现实的公民只能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形 成。作为理念的国家体现着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儿童教养的提升而完成国家公民的塑造。